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人都应当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理念,同时,尊重他人的健康权利。这期让我们看看如何铸牢自身健康观。
铸健康
1.自觉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不吸烟、不酗酒,心理平衡,充足睡眠,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主动学习健康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行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2.合理膳食,食物多样。
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平均每人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 50-100克;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以上。
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奶制品,每天摄入量相当于液态奶300克。经常吃豆制品,每天摄入量相当于大豆25克以上。适量吃坚果。
3.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
目前,我国多数居民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这是导致高血压、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膳食因素。应当培养清淡饮食习惯,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30克。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推荐每人每天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4.不食用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指所有非经人工饲养而生活于自然环境下的各种动物。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很多都与野生动物有关。这些新出现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许多野生动物带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如果人与之接触,就可能感染病原微生物。如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都是在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过程中传播到人类。
我国早在1988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为了人类健康,个人不要接触、捕猎、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内容包括:严格禁止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如有违反,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
5.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各个年龄段人群都应该坚持适量运动、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运动应适度量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强度和运动量。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每天进行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3〜5天。尽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健康体重是指长期保持体重适宜的健康状态。目前常用的判断健康体重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BMI=体重(千克,kg)/身高2(米2, m2)。成人正常体质指数在18.5~23.9kg/m2之间,体质指数<18.5kg/m2为体重过低,体质指数在24~27.9kg/m2之间为超重,体质指数 ≥28kg/m2为肥胖。
腰围是判断超重、肥胖的另一常用指标。成人正常腰围的警戒线为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成人腰围的超标线为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体重过低一般反映能量摄入相对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等。体重过高反映能量摄入相对过多或活动不足,易导致超重和肥胖,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食物摄入量和身体活动量是维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每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应该合理控制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保持能量平衡和健康体重。
6.及早戒烟,越早越好。
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白内障、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疾病。
现在吸烟者中将来会有一半人因吸烟而提早死亡,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至少减少10年
。“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
人们应做到不吸烟,吸烟者应尽早戒烟。要充分了解吸烟和复吸的危害,知晓戒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戒断反应,要下定决心,不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吸烟者本人的戒烟意愿是成功戒烟的基础,必要时可以寻求戒烟热线或者戒烟门诊等专业帮助。
7.少饮酒,不酗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和水,几乎不含有营养成分。长期过量饮酒,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造成损伤,严重危害健康。
单次大量饮酒可导致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急性酒精中毒和意外伤害的发生。长期过量饮酒可增加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如高血压、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胃溃疡、胆囊炎、末梢神经损害、癫痫、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以及抑郁症、焦虑症、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长期过量饮酒还可导致人格改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成员缺少关心照料;责任感降低,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等。此外,过量饮酒还可导致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增加。
因此建议大家不饮酒或少饮酒,如饮酒需适量,不醉酒、不酗酒。成人一天饮酒的酒精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女性不饮酒。
8.及时调节负面情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向他人倾诉、寻求情感交流,拨打专业心理援助热线以及到精神心理卫生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等方法解决或应对。釆取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
9.定期体检,及时就医。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早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和疾病。根据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远离健康危险因素。
常见的体检项目包括一般状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健康状况的人,体检的内容也会不同,可咨询医生。有家族史、疾病史者,应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